习概复习

Posted by 梅 on 2025-01-07
Words 4.6k and Reading Time 15 Minutes
Viewed Times

导论

六个坚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六个坚持 意义
人民至上 根本价值立场
自信自立 内在精神特质
守正创新 鲜明理论品格
问题导向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系统观念 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

第二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社人改斗

  •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必须坚持团结奋斗: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弘扬团结奋斗精神,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 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 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使群众路线落地稳、扎根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到党的全部工作中。
  • 要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做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 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 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把脉问诊,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 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就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我国制度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总目标,实施好“六个紧紧围绕”的路线图

  •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六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意义: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

  • 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 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 要从忧患意识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科技强则国家强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第九章 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 严格公正司法
  •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时代背景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
  •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全新的蓬勃生机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世纪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规律性认识,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继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反映,是党的主要任务发生变化的反映,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

意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2.2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人全物自走

  • 人口规模巨大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走和平发展道路

2.2.3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社高主精富自命新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实现高质量发展
  •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1.1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能够扭转近现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可靠保障
  • 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3.1.3 加强党的领导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体系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政思群社

4.2.3 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批判者
党的执政水平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

6.1.1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表现: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 长方结动社高
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6.3.2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 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 发挥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 保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各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7.1.1 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
原因:

  •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
  •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教育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地位

7.2.1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教育的地位:

  •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 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要求: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8.1.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要求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8.2.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原因

  • 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的统一
  • 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
  • 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
  • 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9.1.2 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核心要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要求: 党人平结际

  •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0.4.1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联创通报和

  • 连续性
  • 创新性
  • 统一性
  • 包容性
  • 和平性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

11.1.3 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12.2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

13.1.2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
特征:

  • 人民安全为宗旨
  • 政治安全为根本
  • 经济安全为基础
  •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 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13.2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应对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举措。

14.2.2 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

  • 听党指挥是灵魂
  • 能打胜仗是核心
  • 作风优良是保证
    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15.1.2 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 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 坚持中央全面管制权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
  • 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
  • 坚持依法治港治澳

16.3.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重要依托
价值基础:和平发展(事业)公平正义(理想)民主自由(追求)
重要依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17.2.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17.2.2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